曾晨明,無損檢測高級工程師,主要從事核電站在役檢查技術與裝備研發。參與研發地市級以上縱向科研項目8項,研發各類新型在役檢查裝備23種35臺套。累計發表論文9篇,受理發明專利23項,其中授權PCT專利1項、發明專利19項,取得軟著7項。獲得蘇州院及以上先進獎勵5項、科技獎勵11項。
滿懷熱情,深入一線服務
還記得2009年剛入職,曾晨明對于核電是什么尚且只有一個模糊的概念,至于核電工程現場則更是一臉迷茫。那時候的他心中求知欲旺盛、工作熱情高,會因為錯失一次出差現場的機會而惋惜。經常是頭頂烈日進入核電站,出來身披星輝全身濕透,回到宿舍熬夜看資料、寫代碼,迅速的成長著……一線的檢測時光,為他后續的研發工作打下了堅實的基礎。
轉入研發中心后,曾晨明多次赴大修現場解決棘手設備故障,保障工程進度。他總說:“一線應用是研發工作的意義所在。”記得有一次現場檢測設備故障且工期緊張,接到前臺支持需求后,他立刻趕赴現場。火車、飛機、汽車......輾轉到達已是凌晨1點多,他二話不說進入現場連夜維修,當時那堅韌的身影至今還讓在場的人動容。
潛心科研,解決一線“痛點”問題
國內在役檢查行業起步較晚,很多核心檢測技術與裝備缺乏。“解決從無到有、從能用到好用是我們面臨的問題”回想當時的困境,曾晨明這樣描述。
新型穩壓器視頻檢測設備開發是讓他印象最深刻的項目。原設計檢查設備重量大,SAS(負壓棚)空間內安裝極困難、時間長,異物風險高,一直是現場檢查的“痛點”。作為項目組成員,他從2014年的預研,到2015年項目正式立項,歷經6年,4個版本迭代。針對小體積、高穩定性的要求,項目組首次引入總線控制系統,大大減少電纜數量;新的控制元器件選型與熟悉、控制系統設計、機電調試,測試、失敗、優化,不斷循環。甚至小到一個連接器的選型,也需要在多種型號之間反復測試,PCB的版本也不斷優化更新,就在項目組不斷創新設計理念的驅動下,克服了特殊電纜的設計開發、定位算法的開發等一系列難題開發出新設備。
新設備2020年首次成功應用于N403大修,設備重量降低了約70%,異物風險緊固件數量減少了約90%,人員劑量降低80%。頂蓋、蒸發器、穩壓器三個主設備中,穩壓器視頻檢查,一下從原先最“困難”的檢查,變成了最“輕松”的檢查,提升了本質安全。
科技攻關,提升技術創新水平
隨著科研項目經驗的積累,曾晨明越來越意識到,科技創新是實現在役檢查技術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。他在繼續開展科研、解決問題的同時,積極申請各類縱向課題及研發平臺,助力公司提升技術創新水平。作為主要成員,他參與華龍一號在役檢查技術研發經中國核能行業協會成果鑒定,其中1項成果達到國際領先水平、1項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;參與“核電站關鍵部件自動化在役檢查控制系統”項目,獲得“中國核能行業協會科學技術獎三等獎”;參與研究開發的“核反應堆壓力容器在役檢查技術創新與應用”技術,獲得中國能源研究會“中國能源研究會能源創新獎一等獎”;主持申報的“廣東省電站智能無損監檢測工程技術研究中心”項目,為中廣核首個無損監檢測領域的省級工程中心。
科研心路:做科研,興趣是最好的老師。作為核電科研工作者,更是多了一份守護核安全的責任,要扛起責任,就必須在前行的路上不斷創新。
寄語未來:雙碳戰略的實施為核電行業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,科技創新是高質量發展核電的動力源泉,希望未來有更多的創新成果能實現工程應用。